生產經營單位在從事生產活動中可能產生或形成的粉塵、毒物、噪音、化學等各種職業危害因素,從業人員長期接觸這些危害因素會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這就要求生產經營單位必須依法做好職業危害辨識,定期進行風險評價,嚴格管控職業危害風險,堅持做好職業危害預防工作,切實保障從業人員的身體健康。
職業危害辨識和風險評價是職業衛生管理體系的基礎,是生產經營單位職業衛生管理體系運作的核心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全面、系統、細致地把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危害進行識別和分析,評價危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嚴重程度。以職業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的成果為基礎,建立健全各種危害的預防機制、方案和措施。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職業病危害風險的目標。
職業危害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工作的主要步驟和內容:
生產經營單位的職業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包括以下三個步驟和內容:
1、作業場所職業危害辨識
在科學的職業衛生理論指導下,采用科學的方法分辨、識別、分析、預測建設項目與工作場所中職業病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發生的途徑及其變化的規律,予以準確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表示出來,并用合乎邏輯的理論予以解釋;
2、作業場所職業風險評價
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從而得出導致職業病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嚴重程度的評估;確定風險是否在可接受范圍,通過評價尋求最小的事故率、最小的損失和最佳的安全投資效益;
3、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風險控制
根據職業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的成果,建立健全各種職業危害的預防機制、方案和措施。力爭把各種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
二、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重要性
1、體現了風險管理的思想
職業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來源于風險管理的思想。風險管理是研究風險發生規律和風險控制技術的一門新興管理學科,通過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優化組合各種風險管理技術,對風險實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處理風險所致損失的后果,期望達到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標。也就是,風險管理的實質是以最經濟合理的方式消除風險導致的各種災害后果,它包括危害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等一整套系統而科學的管理方法,即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去研究風險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運用安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分析方法去辨識危害、評價風險,然后根據成本效益分析,針對生產經營單位所存在的風險做出客觀而科學的決策,以確定處理風險的最佳方案;
2、是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基礎
為了控制風險,首先要對生產經營單位所有作業活動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識別,然后評價每種危害性事件的風險等級,依據生產經營單位適用的職業安全健康法規要求和方針確定不可承受的風險,而后針對不可承受的風險予以控制:制定目標、管理方案;落實運行控制;準備緊急應變;加強培訓、提高職業安全健康意識;通過監控機制發現問題并予以糾正。
三、開展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工作中常見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在開展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工作中,生產經營單位應當高度重視,避免進入下列認識誤區:
其一:認為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是一種政府部門強制性要求,而執行了不完善的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計劃,難以獲得預計的風險控制效果,風險級別不會有任何改變。而且,生產經營單位在此問題上可能會流于形式,達不到真正的目的;
其二:職業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人員可能會過高估計自己抵御和控制風險的能力。忽視自己作業范圍內存在的風險,認為尚未構成傷害的風險是一種可承受風險。
為了做好職業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工作,生產經營單位及參與此項工作的人員應具備實際工作經驗和相關工作能力,如條件允許,可請外部人員參與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只要有可能,培訓一些小組來進行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工作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在開展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工作時,生產經營單位應發動全員參與,鼓勵他們主動提供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所需的信息,就特定風險控制措施的適用性發表意見。在規模較大的生產經營單位中,需要有相關能力的人員對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工作給予配合和指導,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尋求外部專家的幫助。
下一篇: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治的法定責任